突尼西亞的巴杜博物館,是北非最重要的一座考古博物館,以收藏精美的馬賽克作品聞名於世,這是當時統治突尼西亞的羅馬人藝術傑作。博物館原是鄂圖曼土耳其統治時期Husseinite beys的王宮,建於17世紀末,西元1888年捐出成為博物館後,眾多的馬賽克鑲嵌畫有了棲身之所,王宮的金碧輝煌與馬賽克的精緻相得益彰。
館內有40多個大廳和長廊,展品由全國各地近百個古代遺址中發掘、挑選,集中近萬件,按5個歷史時期陳列:史前時期、腓尼基和迦太基時期、羅馬時期、基督教時期(包括汪達爾人、拜佔庭人統治時期)、阿拉伯伊斯蘭時期。文化差異大卻都在同一個國家發生,突尼西亞的文化多元性在博物館裡具體而微的呈現。
館內還陳列有古希臘藝術品。主要展品有:遺跡模型,反映古代人物、生活及傳説的鑲嵌畫,石碑、石雕、石棺、隨葬品、服飾、金、銀、瓷、陶器。其中又以馬賽克的種類和數量最多,創作年代約在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7世紀間,在這裡可看到馬賽克在不同時期的演變過程與差異:早期馬賽克多半是基本幾何圖案,後來複雜圖像,像動物形象、希臘羅馬神話故事、民間傳說、甚至日常生活、耕作、慶典等都可成為創作題材。初期原本只是公共空間的裝飾,大量舖設在廣場、公共澡堂裡;羅馬帝國中期以後也成為市井小民自家牆壁懸掛或覆貼的藝術品,甚至是最早商店招牌的起源!
巴杜博物館滿牆滿地馬賽克作品中,以1幅約西元3世紀的作品《詩人與謬司》最精緻珍貴,堪稱鎮館之寶(因為大部分的馬賽克是根據神話故事或羅馬史詩為主題,很少把作者納入題材)。這幅以各種顏色的細小石塊所拼湊出的馬賽克圖像,1893 年出土於突尼斯南方的Sousse蘇斯,其中綠色玻璃在當時很少見。
《詩人與謬司》描述著名拉丁詩人Virgil(中,西元前70-西元前19年)安詳坐在椅子上,右手放在胸前,左手握著詩卷,聚精會神地聆聽聽掌管史詩的女神Clio(右)誦詩,右側站著悲劇女Melpomene。三者表情細膩逼真,栩栩如生,連衣服上的縐褶也都清晰地呈現出來,在打開的詩卷上還可清楚地看到史詩「埃尼特」。這件作品證實歌頌羅馬帝國起源的史詩《埃尼特》確為Virgil所作。
馬賽克藝術最早起源於西元前4千年的兩河流域(即美索不達米亞文化),由於使用天然礦石或貝殼,色彩鮮豔不易損壞,所以才能將幾千年的馬賽克圖案完整的保存下來,最早將馬賽克使用在建築上的是蘇美人,希臘時期技術已很純熟,真正將馬賽克發揚光大的是羅馬時期,不僅是公共建築不可或缺的裝飾,也成為鑲嵌藝術的一種形式。橫跨歐、亞、非三洲的羅馬帝國,在各地留下為數可觀的馬賽克作品。突尼西亞的馬賽克有2500年的歷史,承自古希臘羅馬,以燒土、粘土塊、卵石、貝殼為材料,富耐久性,被譽為「洗不掉的壁畫」和「踩不爛的地毯」,經北非原住民和腓尼基人的巧手,創作無數稀世之作。